首页 《哆啦A梦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?
文章
取消

《哆啦A梦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?

《哆啦A梦》是一部面向小学生的作品,这一点应该是很明确的。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,它就是童年回忆的载体。全文完。

怎么可能这么简单!我最近在做一项工作, 就是查看“哆啦A梦”话题下的所有答案,将其中不为人知的好答案呈现给大家。在浏览的过程中,我注意到许多人不断提到“子供向”这个词。“《哆啦A梦》是给孩子看的,你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它……”这之类的回答不胜枚举。

可是,但凡是对《哆啦A梦》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不会认同这一观点。至于理由,请看——

首先,我们来看看藤子本人对《哆啦A梦》的受众如何定义:

我创作动画原作《哆啦A梦大长篇》的时候,心中抱着的想法是要让幼儿到小学生等众多观众都能够乐在其中。……换个说法,就是不可以放下幼儿观众不顾

感觉到这句话的微妙了吗?

藤子写下这句话的时间是1996年7月5日,距离他逝世只有两个月的时间。考虑到《哆啦A梦》与《哆啦A梦大长篇》的统一性,我们基本可以把这当作藤子对1980年后整部作品的总结。

更重要的是,从《哆啦A梦》的内容来看,其中的部分情节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。《哆啦A梦》不仅是一部全年龄向的漫画,而且是能让成人有所感悟的漫画。

正式回答题主的问题:《哆啦A梦》到底想告诉我们(成人)什么?

我们先来看几个故事吧:

短篇 第16卷 《爸爸也撒娇》

半夜,大雄的爸爸喝得烂醉如泥,回到了家。

一向和蔼的爸爸,此时突然抖起了所谓“一家之主”的威风。

为了让任性的爸爸受到管束,两人带着爸爸回到过去,找到了奶奶。

一见到本已不在的母亲,大助好像变成了孩子一样,向母亲哭诉自己受到的委屈……

作为孩子,我们只需理解哆啦A梦说的话:

但当我们用成人的眼光仔细分析,我们应该能看出,野比大助到底是个怎样的形象:

他,一个公司的小职员,承受着一家人生活的压力,不得不辛苦工作。身处职场,他又不得不低声下气,忍受不公正的待遇。当这种压抑难以排解之时,他便选择了借酒浇愁。他酒后大摆架子,大喊“我是最伟大的”,为什么?因为他在现实中太渺小,地位太低下了,他要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脆弱与苦闷。是啊,身为“一家之主”,所有的压力都得他来承担,他多么“伟大”啊!

而母亲一出现,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。这,就是此时此刻他需要的东西——依靠。大助是幸运的,他还能见到自己的母亲来排解压力。而对于更多与大助一样的普通人来说,他们的依靠或许只存在于心中。

这就是《哆啦A梦》,为我们讲述小人物心理的压抑和对依靠的渴望。

短篇 第33卷 《哈雷的尾巴》

故事发生在1910年。哈雷彗星经过地球这件事,在不明真相的群众中引起了恐慌。

或许我们现在看来很可笑,但在当时,这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。

大雄的曾祖父,大雄吉,想到可以用轮胎储存气体。

然而……

哆啦A梦和大雄将游泳圈偷偷送给大雄吉,这件事才圆满结束。

这一话容量很大,不仅让我们看到过去人们的愚昧,更让我们看到,在生与死之间,人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痛苦。是的,哈雷彗星没有给人们带来任何伤害。可是,如果传言是真的呢?如果真的有那么几分钟地球上的空气消失了?真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。一部分人,为了能生存下去而拼尽全力,却无能为力;有些人,为了能生存下去而损人利己,高枕无忧。难道这个世界上只有富人有生活的权利吗?

短篇 第42卷 《男女互换的故事》

这是从我另一个答案中搬运并删减的一部分。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出,藤子对教育也有自己的见解。

preview

“女孩子爬树,像什么话!”

可见,静香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十分严格的。纵观整部作品,我们发现静香不仅成绩要优异,而且仪态、生活规律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。这是一种精英教育,也是一种淑女教育。

——至少,静香的母亲是这样想的。

静香基本上能达到家长的要求。其实,她自己也很在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。因此,静香呈现给我们的模样,几乎总是温文尔雅,清新脱俗的。

然而,静香真的从内心接受了这种教育吗?

和大雄交换身体后的静香

相比被这样约束,静香更希望能自在地玩耍。

很明显,作为孩子,静香其实并不愿受到各种各样的拘束。她充满活力,充满好奇,她不想因为所谓的“淑女”形象而放弃和伙伴们自由玩耍的机会,也不想因为所谓的“优秀”而磨灭自己的天性。(静香自己,大概没有想这么多)一旦避开了他人的目光,静香便会释放自我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所以我觉得静香和大雄这一群男生玩并不奇怪——只有在男生群体,而非女生群体里,静香才能找到归属感。

这种矛盾,完全可以从静香身上放大到整个社会——这所谓的“淑女教育”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?同样是孩子,具有同样的天性,为什么女孩子爬树就不像话?为什么女孩子吃烤红薯就有损形象?藤子让我们看见静香这个“小淑女”的内心世界,也让我们看见当时社会对这些孩子天性的扼杀。

短篇 第3卷 《白百合般的女孩》

这是一篇反映日本战时学童疏开政策的漫画。

1944年,为了使儿童免于美军空袭的危险,日本政府将大批城市里的孩子送到乡下进行保护。然而由于没有充足的食物,孩子们不能上学,只能一边接受着军国教育,一边帮忙砍柴、种地。尽管如此,孩子们每餐的食物,也不过是一碗地瓜汤。卫生也成了一个问题,为了方便,男生一般全部会剃成光头。极端一点的例子里,女生也是。

这还不是最可怕的。由于邮政系统的瘫痪,孩子们与城市几乎失去了联络。孩子们整天听到各种传言,如日本战败,谁家的父母被炸死了……

战争结束对于他们也并不是解脱。将近4万的疏开儿童成为孤儿,其中超过一般的人成为流浪儿。

你现在能够理解大助为什么想要投河自尽了吗?

所以,大雄(白百合女孩)的出现对他的价值不言而喻。无论ta的形象究竟如何,ta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美丽的。

藤子不仅表现了战争中孩子所承受的痛苦,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,而且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:如果孩子不接受教育,日本的未来将是什么样子?

而大长篇更是常常有着深刻的隐喻。

大长篇 《大雄的海底鬼岩城》

这是两个海底联邦的故事。“那就像你们陆地世界的核弹”,不不不,那就是陆地世界的核弹。

核武器不仅没有实现侵略他国的目的,反而使自己遭受了灭亡。

“波塞冬”的设定,是这篇大长篇主题的核心。亚特兰蒂斯人死亡殆尽,但他们留下的,是全世界的恐惧。

战争带给人类的,不仅仅是毁灭,更是永远无法抹平的伤痕,是永远无法消除的恐惧。亚特兰蒂斯人的野心、冷血、愚蠢,浓缩在他们遗留下来的波塞冬系统和铁骑队中,时刻警醒着人们,这就是战争,这就是核武器。

大长篇 《大雄与铁人兵团》

这不是在重演人类的历史,这就是人类的历史。

想一想,是哪些国家一直高喊着自由、平等的口号,却对其他国家的人们不管不顾?

有点政治讽刺意味啊。

所谓的“自由、平等”,不应该是一部分人的自由、平等,而应该是全体人类的自由、平等。

而其中最引人深思的,则是这样一段话——

为什么不平等的现象在现实中依然泛滥?藤子一针见血地指出,就是我们心中的“竞争本能”。因为我们总想去超越他人,不仅仅是在能力上,而且是在权利上。人类表面上希望人人平等,其实只是希望自己的一部分人能平等地统治另一部分人。

大长篇 《大雄的创世纪日记》

这一部大长篇,是我认为最适合成人阅读的大长篇。藤子本人也承认,创作这部大长篇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。答案开头的那段话,正是针对这部大长篇的。

这部大长篇容量非常大,短短190页里,它讲述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,并且将历史与科幻完美地融合起来。对于孩子来说,应该从中能汲取到很多科学、历史知识。而对于成人来说,我们应该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。

蒙昧时代宗教对人的残杀。

封建统治中官吏对百姓的压迫。

历史的虚伪。

我非常喜欢这句话:“我不记得我有拜托过他们啊!”一语点破宗教及宗教战争的虚伪性。以神的名义战斗,其实目的还是人类世界的尊荣。

人类对权力的渴望。

创造这个地球的,原来是一个孩子;影响整个地球进程的,原来是这个孩子的恶作剧……

那我们的地球呢?

关于环保、反战的内容,下面的答案写的很详细,我就不重复了。

喜羊羊也有很多道具,为什么只有哆啦A梦成为经典?

《哆啦A梦》的内涵,当然不止于此。上面我只截取了几个片段,大家应该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自己的思考了。

总结起来,《哆啦A梦》对成人的意义在于:

  1. 对当今社会人类生活状态的表现
  2. 对某些历史、社会现象的批判
  3. 对教育问题的反思
  4. 对人性弱点的挖掘
  5. 对反战、环保等主题的再表现

当然,尽管《哆啦A梦》中能体现出这样那样的思想,它主要面向的还是儿童。藤子主要面向成人的漫画,是《异色短篇集》,那里面体现的思想,比《哆啦A梦》更深刻,更露骨,更反叛。读《哆啦A梦》,我们还是要怀揣着童心,才能领略到其中真正的精髓——

有趣。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

-

静香为什么会嫁给大雄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.